说起阿尔茨海默病,多数人更熟悉它的民间称呼---老年痴呆。但严格意义上讲,阿尔茨海默病(Alzheimer’s disease,简称AD)不完全等于老年痴呆,而是痴呆症的一种,是大脑出现退行性病变的痴呆类型。
很多人会觉得,这不是老了之后才会有的病症吗,年轻人为何要关注这个?
事实不然,一方面,虽然罕见,但目前已经出现了年轻人患病的案例,例如今年就报告了一例19岁的患者案例。
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,AD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长。
根据《手机网赌软件》,2019年全球AD年龄标化患病率为682.5/10万,中国为788.3/10万,高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并且研究显示,2015年时,我国AD患者平均每人每年的花费已达13万元,而这其中超过67%是用于非直接医疗费用。
有专家预测,未来十年,我国AD患者将达到3000万人,此后产生的疾病负担、失能残障、养老压力、社保支出等将大幅上升。
也就是说,AD不仅会让患者本人承受认知能力衰退乃至运动损伤等症状的折磨,还会对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今年阿尔茨海默病月的宣传主题是“立防立治,无问早晚”。
与所有疾病都要“早发现早治疗”同理,AD也需要早期诊断,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期。
但传统的AD诊断一般使用脑脊液标志物或PET-CT神经影像学方式,前者需要腰椎穿刺,患者要承受巨大痛苦,后者成本高昂,单次就可达万元。
好消息是,尿液与外周血这两种较为新兴的检测方式开始受到关注,这两种检测方式不会对病人造成痛苦,并且大大提高AD的早期筛查效率,提前发现患病风险,及时进行干预延缓发病。
与此同时,人工智能也在帮助AD诊断更进一步。今年一份研究显示,深度学习技术在AD诊断中比未经训练的AI模型更加准确,经过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识别AD的准确率达到90.2%,相比之下由人主导的临床检出率2017年时仅为77%。
然而,AD的治疗甚至比诊断更加棘手。目前,AD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,主要有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、Tau蛋白假说等等。
过去十几年间,全球大多数药企和研究者都是从β淀粉样蛋白入手,但整体进展缓慢,投入的超6000亿美元研发费仿佛扔进黑洞,失败的临床药物超过300种,失败率高达99%。2018年,辉瑞甚至暂停了包括AD在内的神经科学领域自主研发。
直到2021年,渤健(Biogen)研发的药物阿杜那单抗(aducanumab),才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批准,用于治疗早期AD。
今年,日本药企卫材(Eisai)和渤健共同开发的仑卡奈单抗(lecanemab)获得FDA完全批准。
7月,礼来已申请FDA全面批准多奈单抗(donanemab)。
尤其是礼来的Ⅲ期试验结果显示,用药可使部分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减慢了35.1%。
在国内,恒瑞医药、先声药业也在推进AD药物的研发。
总而言之,目前获批的AD药物,主要也是用于延缓病程,治疗效果仍难下定论。而AD确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,也依然处于迷雾之中。
但值得庆幸的是,全球的研究者都没有放弃对AD的探索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对这个疾病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相信在全社会的合力支持下,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,大众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预防意识,做到早筛查早预防,一同守护记忆健康!